“能给我个银行账号吗?先把钱转你那。”
一个朋友对张律师说,为的是把从银行借的10万消费贷套出来去买一手寒武纪的股票。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那天寒武纪股价正式突破1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寒王”。
助力寒武纪完成千元冲刺的是篇小作文。8月20日下午,一个标题很唬人的消息迅速传开,“8月下旬调仓大动作,拉满国产算力”,虽然尾盘相关方纷纷澄清,但算力板块集体拉升。
“他可能会记恨我”。张律师拒绝了朋友走账的要求,但在多种因素助推下,22日寒武纪完成20厘米涨停。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淳中科技公子哥与黄仁勋女儿恋爱怀孕”的流言,把这家本与英伟达关系并不密切的公司推上了“英伟达概念股第一股”的宝座,让其股价一个月内涨幅超200%,辟谣后“喜提”跌停。
港股那边,东方甄选19日这天先是大涨超20%,后跳水暴跌超20%,股价高点买入的话一天就被腰斩,缘由竟是传闻新东方CEO侵占公司利益被立案调查。
小作文之风在股市中从未停息,5月最高法和证监会联手要净化资本市场风气,但随着行情走好,近来小作文竟越发“猖狂”起来。
有人说,小作文是精准利用散户的猎奇心理和“一夜暴富”的幻想进行收割的工具;但也有种说法,散户才没那么傻,这是将计就计跟随情绪夺得短暂的定价权,是一种“共谋式的击鼓传花”。
小作文为何屡禁不止?这背后有怎样的产业链?当下又反映了哪些问题?
如何产生?
几乎所有炒股的人,都绕不开“小作文”。它的内容上天入地,从政策风向到八卦绯闻;形式五花八门,从截图到纯文字;常常披着“内部消息”的外衣,故作神秘,却又极具挑逗,总能从犄角旮旯钻到投资者眼前。
本质上,小作文就是小道消息:源头匿名,真假难辨。它的核心在于“时间差”和“认知差”——先知者可能吃肉,后知者往往接盘,而收益最大的永远是造谣者。他们利用散户认知上的局限,把一段虚假或无效的信息,包装成价值连城的“阿尔法”,实现精准收割。
因此,小作文追求的不是严谨逻辑,而是传播速度与市场冲击力。
从内容来看,小作文大致分为五类:
政策传闻类:最常见、威力最大,如“传证监会将下调印花税”“传国家即将出台万亿光伏扶持计划”;
公司经营类:针对具体上市公司,如“传某科技公司拿下苹果巨额订单”“传某白酒企业三季度业绩炸雷”;
资金动向类:借“顶级私募建仓”或“外资爆买”制造跟风效应;
市场情绪/阴谋论类:以宏大叙事煽动情绪,如“国家队即将入场救市”“某国际资本在做空A股”;
解读包装类:对公开信息过度演绎,如“名字带‘龙’,正好契合生肖炒作”。
小作文的“选题设计”也颇有套路。以东方甄选为例:股价连涨,本就是市场热点;投资者关心能否从KOL带货转型为“线上山姆”;加上核心人员动向引人注目,于是造谣者选择对相对低调的高管下手,直击公司痛点,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
在传播路径上,小作文往往起于社交圈层——微信群、微博、雪球、股吧、知乎是发酵主战场。造谣者早已熟练掌握“剧本写作”:如何设置话术、如何选择发布时间节点,甚至如何通过大V二次转述“放大效果”,都能精心操控。
传播者的角色各异:有人是“求证”,有人是“分享致富密码”,有人纯粹看热闹,也有人有意煽风点火;而部分媒体与自媒体出于流量焦虑,甚至会打着“市场传闻”“据消息人士”的旗号跟进报道,为谣言赋予某种“合法性”。
小作文的影响往往极快,几分钟内即可反映在股价上;也可能潜伏一段时间,等待情绪引爆的时机。以淳中科技为例,其传闻早在2024年就已出现“恋爱版”,近期升级为“怀孕版”,配合“黄仁勋家产+中企绑定”的联想空间,迅速完成二次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