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全面屏方案目前尚未完善,仍有待技术进步推动
发布时间:2023/12/5 8:28:53

日前在Redmi K70系列新机的发布会上,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回顾Redmi产品发展史时表示,Redmi K20系列当时为了确保全面屏设计的使用体验,曾尝试过多种结构设计,最终选择了自动升降式的前摄模组,该系列机型的最终销量超过500万台,至今仍有120万用户在使用。

 

毫无疑问,卢伟冰公布这一数据表明,当年Redmi K20系列机型的设计得到了诸多用户的认可,并且至今还有超过百万的“钉子户”,也足以说明相关设计的成功。

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如今全面屏也已成为智能手机产品的标配。但在智能手机逐步普及的过程中,各方都一直希望能够在体型相对有限的机身上,配备更大尺寸的屏幕,以实现更为出色的视觉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就曾出现过类似隐藏式屏幕边框、“ID”无边框,以及“ID全面屏”这样的设计。

 

01
对于用户而言,全面屏设计能够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全面屏能够使得手机在相同的机身体型下带来更大尺寸的屏幕,进而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在诸如游戏、观影等场景中,更大的屏幕尺寸无疑也有着更好的沉浸感。

但对于手机厂商拉力说,制约全面屏设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工艺、结构设计、屏幕技术、成本等多个方面。

随着小米MIX的诞生,用户对于这种视觉效果明显更好的设计也有了更强烈的需求。随着柔性屏以及屏幕封装相关技术的进步,也进一步推动了全面屏设计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

 

02
一直以来,手机厂商都在试图通过收窄屏幕边框的方式来提升屏占比,除了左右边框已有成熟解决方案外,上边框的缩减也可以通过采用类似“微缝听筒”这样的设计来实现。相较之下,此前这一难题主要集中在屏幕下边框上,但随着屏幕封装工艺的不断提升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早前,手机屏幕大多采用的是COG(Chip On Glass)封装工艺,将屏幕排线接口、驱动IC依次排开,对机身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屏幕“下巴”无法有效缩减。随着柔性屏幕的普及,COF(Chip On Film)封装也逐步成为了主流,其最大的优势便是通过将驱动IC弯折到屏幕后方,来进一步收窄屏幕下边框。

后续更适应柔性屏幕的COP(Chip On Pi)封装工艺,则充分利用了柔性屏的特点,将屏幕排线接口、驱动IC全部弯折到屏幕后方封装,因此下边框可以无线逼近屏幕的物理尺寸

 

但即便有了柔性屏应用以及屏幕封装工艺的进步,当时阻碍全面屏设计普及依旧还有很多,例如良率、成本、整体设计等,因此各类异型屏也就成为了大量手机厂商的必然选择。曾经以“刘海屏”为代表的异型全面屏被诸多消费者诟病,认为其极大影响了全面屏的视觉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后续也陆续出现了对视觉影响更小的“水滴屏”、“开孔屏”。

 

随着这类异型屏幕的登场,手机厂商为了进一步降低开孔、挖槽对于屏幕视觉体验的影响,也开始通过系统适配来遮掩这一“缺陷”。例如苹果近年的iPhone机型,就将开孔位置作为灵动岛的显示区域,就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处理方式。其他厂商则通过适配高频App,或是关闭这一显示区域等方式,来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但从 “完美”的角度来说,用户对于完全没有视觉干扰的屏幕显然有着更多的追求,因此这种“变通”的解决方案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03
目前,阻碍理想中全面屏方案出现的重要因素,其实还有结构和功能设计方面。例如目前在智能手机上,前摄模组无疑就是相当重要,并且无法舍弃的一个组件。因此想要实现完全无开孔、挖槽的“真全面屏”,前摄也就成为了一大障碍。

此前类似Redmi K20系列这类采用升降式结构的机型就曾一度走红,但目前在市场上几乎已经“绝迹”。原因就在于这一方案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就包括结构强度、成本增加、耐用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案对于充分利用机身内部空间极其不利,这在如今显然是反潮流的。

 

尽管有观点认为,屏下摄像技术或许在未来将会是最终解决方案,但至少在目前来说,即便屏下摄像技术已经过多次的迭代,现阶段依旧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成本、性能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所有用户需要的情况下,目前采用这一方案的机型也并不多见,仅仅只有红魔、努比亚、三星旗下的少数机型在使用。

不过此前曾有传言称,苹果方面或正在对屏下摄像进行相关研发工作,后续可能会在iPhone上引入这一方案,以实现完全无开孔的屏下Face ID功能。

 

如今,“真全面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或将依旧是手机厂商和用户关注的焦点,但现阶段包括异型全面屏、屏下摄像技术在内的“变通”方式,依旧是综合技术、用户需求、成本等因素的“最优解”。而后续全面屏理想形态的出现,也还有待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才有可能。

 
版权所有: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协会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广安大街美东国际B座
电话:0311-86054885 邮箱:hbszxqyjscxfwxh@126.com
本网站为服务于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冀ICP备15022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