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法 深化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19/10/7 4:12:13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今年全国两会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对2018年政府工作建议的首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我省代表委员在分组审议讨论中纷纷表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推动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河北速度向河北质量、河北产品向河北品牌转变。

做加法——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从秦皇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逐步显现的成效,可以看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秦皇岛市市长张瑞书首先摆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7年,秦皇岛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4.74亿元,增长11.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4.64亿元,增长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3.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0.9%,结构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的好态势和高质量。

据张瑞书代表介绍,近年来,秦皇岛市在有效化解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依托重点平台,以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品牌化发展,做强汽车关键零部件,做精汽车轻量化材料,探索构建秦皇岛特色汽车产业链条。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积极推进机器人应用示范,加快中信戴卡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现有机器人制造企业发展壮大。

这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成为秦皇岛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推手。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新动能,必须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张瑞书代表建议。

近年来,我省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供给侧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来自我省基层的代表委员,也表达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注。

开发出国内第一条大型微电脑控制散热器生产线、国内第一条微电脑自动配料轧胶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作坊起家,靠质量保生存、靠品牌谋发展,春风实业集团现成为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春风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宝华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把提升质量贯穿到生产、服务、消费全过程,落实到人员、装备、技术、管理各方面,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培育更多河北品牌。

我省代表委员们建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优先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河北制造的品质革命。

做减法——破除无效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做加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减法,在加减之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武义青说。

我省钢铁、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代表委员们表示,总体来看,我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仍存在低水平供给能力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加大钢铁、煤炭、水泥等去产能力度,是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之策。

“不破不立,没有去产能,就难有新产能。”武义青委员说,要下大力气破除无效供给,让“僵尸企业”出局,为新动能的“立”腾挪出足够空间和资源。

近年来,我省坚持去产能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2017年10月份,“6643”工程圆满收官。在破中立、在消中长,2017年,努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河北,迎来了三大可喜变化:工业“换帅”,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二产。

 
版权所有: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协会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广安大街美东国际B座
电话:0311-86054885 邮箱:hbszxqyjscxfwxh@126.com
本网站为服务于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冀ICP备15022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