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向广阔田野
在青县采访“秸—沼—肥”能源生态模式时,河北耿忠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树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干农业科技,不容易。”
不容易在哪里?
以耿忠公司投资运营的耿官屯沼气站工程为例,项目说大不大,搞实业的大老板们看不上;说小又不小,靠刚起步的企业投入还确实有些压力。所以,尽管“秸—沼—肥”能源生态模式已经成型,且成为推广范例,但对于企业来说,寻找和培育利润增长点始终是现实问题。
从目前企业提供的经营数据看,卖沼气本身,尚属于微利阶段。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在沼渣和沼液肥料的开发。如今,耿忠公司研发的水溶肥,在棚室蔬菜、水果及小麦上应用示范表现出优越的增产、增效效果。
但关键问题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还是有些跟不上。
耿忠公司肥料业务顾问代树恒是老农业专家,他最近正在和省内一家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测试一个沼液提取有机活性物质的效果,这项测试如果数据表现良好,将可以开发出一款更为高端的肥料产品,被代树恒称为“生长激素的终结者”。
研究沼渣、沼液肥料这些年来,代树恒感触最深的,是一些根植于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成果,急需专业的研发机构、实验室支持。但这样的草根成果,其实恰恰面临专业知识、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限制,难入专业机构的“法眼”。即便一些研发成果验证了效果,实现了量产,却因为打不开市场而被埋没。
采访中代树智提到,现在一看到风投、天使资金、孵化器、项目推介、路演这类的高端词汇,他就会觉得有些失落——在农业领域,同样有越来越多新的科技成果出现。像秸秆的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解决农业循环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为什么我们拿着金钥匙,却找不到可开的门?”
代树智一直想呼吁的是,希望各方尽快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拿出切实办法,让更多的研发资源、资金向农村倾斜。鼓励相关科研机构,能够在实验、专业知识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指导。同时,为一批有前景的农业科技项目,提供更好的展示、交流平台,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向更广阔田野。代树智认为,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农村也是一片市场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