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新闻资讯
|
|
![]() |
视频新闻 |
![]() |
|
![]() |
协会新闻 |
![]() |
|
![]() |
国内新闻 |
![]() |
|
![]() |
国际新闻 |
![]() |
|
![]() |
协会通告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唐山分会成立通知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人员名单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保定分会成立通知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关于征集新会员的通知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诚招业务员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业务范围 |
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驻省内各地办事处 |
![]() |
供求信息 |
建设银行:创新推进普惠金融 服务助力小微企业 |
河北 省级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开始申报 |
具备五个条件可申报河北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
农行河北分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
资金投资合作 |
无边界培训:企业人力资本新引擎 |
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服务 |
科技查新咨询服务 |
![]() |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矛盾和挑战,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创新、简政放权改革激发活力、民生领域改革兜牢底线……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改革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改革接地气,就更有底气。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关键在基层,核心在实践。今日起,本报推出“改革调研行”专栏,秉持一线视角、发掘典型案例,深入调研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
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翻开了财税体制的崭新一页。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两年多来,这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硬仗”顺利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逐步展开并向纵深推进。
税制结构不断优化
“直到申报后,我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仅5月份就取得进项抵扣2.29万元,税款比改制前减少1.64万元,企业税负大大减轻。”填好首月申报表后,浙江湖州南浔悦都大酒店财务总监温宇霞欣喜地说。
从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至此,历经4年多的区域和行业扩围,全国范围、全部行业的营改增试点终于全面推开。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解决货物和服务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的问题。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前期试点累计减税6412亿元。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2016年减税金额将超过5000亿元。
消费税制度也不断完善,多次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增强了对消费的引导与调节功能。
2016年7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通过全面实施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理顺资源税费关系,建立规范公平、调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资源税制度。同时,还在河北省开展水资源税试点工作。
2015年底,中办、国办印发《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拉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大幕。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国地税将原8个办税服务厅整合为分布均衡、辐射全区的6个联合办税服务厅,厅内采取“一人一窗一机双系统”模式,国地税业务同时受理,前台业务一站式办结,实现了“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到一个窗,找一个人,国地税通办”,使联合办税“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
税收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市地税局局长杨志强介绍,该局深入开展税收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查研究,联合市国税局出台了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民生事业发展,2016年上半年共减免税费375.1亿元。
预算更加规范透明
7月22日,102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2015年部门决算。社会公众透过每个部门的8张部门决算收支表和收支情况说明等内容,清楚了解到各部门晒出的支出“明白账”,一些部门首次公开了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三公”经费支出更是详细列明……
这次预算公开展示出的“新气象”,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诸多亮点和成就之一。
在制度建设方面,2014年8月,新预算法获得全国人大通过,并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其后,国务院陆续印发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各地、各部门预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预算法各项规定成为预算管理的基本遵循,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全面树立。
深入推进预算公开,使政府的各项收支接受社会的监督,每年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预算安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政府支出预决算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中央部门预决算基本支出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